close

“國字號”平臺引領青島創新

截至目前全市已引進研發機構48個,形成瞭以12傢中科院研究所、17傢知名高校、12傢大企業和7傢國際機構組成的研發機構群體,涵蓋瞭海洋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儀器儀表、能源技術等專業領域。作為創新要素的源頭,引進機構共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4600多人,累計申請專利1542項,創辦、孵化企業200餘傢,註冊資本近50億元;與青島近千傢企業開展瞭產學研合作,簽訂技術交易合同突破500項,實現技術交易額近10億元

連日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傢實驗室不斷傳出好消息,中國工程院“海洋強國戰略研究2035”項目啟動、在俯沖帶物質循環研究中取得突破、首次揭示南海擴張期地幔本質及擴張動力學……作為依托我市建設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海洋國傢實驗室匯聚創新資源和創新團隊開展原創性研究,提升瞭我國海洋科學與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國傢級重大創新平臺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據瞭解,近年來我市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推進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力引進高端研發機構,鼓勵爭創國傢重大創新平臺,佈局建設瞭一批面向產業升級的技術創新平臺和創新服務平臺,逐步構建起涵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和創新服務的全鏈條創新平臺體系,成為我市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

“深海”與“高鐵”,三個國傢級平臺率先發力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既是實現科技資源共享的需要,也是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集聚的時代要求。

據市科技局科技條件與基礎處處長張寧介紹,我市著力推進國傢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在全市創新平臺體系當中,已落地的三個國傢級平臺和兩個正在籌建的中科院系統“國字號”平臺,將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自2015年以來,國傢深海基地、海洋國傢實驗室、國傢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相繼在青落地啟動,是我市目前最重要的三個國傢級高端創新平臺。

國傢深海基地作為我國首個面向深海科學研究、深海資源調查、深海裝備研發和試驗、海洋新興產業服務的多功能國傢級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已初步完成地面保障設施建設和系列深潛器及其工作母船配備,形成瞭以“蛟龍”、“海龍”、“潛龍”深海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其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已完成5個航次、150多次下潛的試驗性應用。據透露,目前國傢深海基地正在開展“深龍”(深海鉆探)、“鯤龍”(深海開發)、“雲龍”(深海數據雲計算)和“龍宮”(深海空間站)的支撐保障條件研究論證,全力打造“六龍一宮”深海探測網絡體系,突破海底立體觀測、深潛、深海作業等關鍵技術,為服務國傢海洋戰略,全面、持續勘探海洋奠定基礎。

海洋國傢實驗室是我國首個試點運行的國傢實驗室,在建設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勇於創新,集聚瞭一批國內有影響力的專傢團隊,其中兩院院士30位、千人計劃學者19位,在海洋科學研究和相關裝備技術研發方面,打造瞭國內一流的科研平臺創新高地。特別是自去年以來,海外聯合研究中心、智能超算與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建設相繼啟動,大洋鉆探取得重要進展,海洋國傢實驗室步入瞭快速發展新時期。今後,海洋國傢實驗室還將繼續瞄準世界前沿問題,組織實施“透明海洋”等涉海重大專項,加廢塑膠處理濾網|處理廢塑膠垃圾濾網快推進大洋鉆探船、E級超算等涉海重大基礎設施落戶青島,在加快培育海洋大數據、海洋藥物等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作用。

由我市與中車集團共同打造的國傢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內首個獲批建設的技術創新中心,自2016年獲批以來,在完善體制機制的同時,先期啟動高速磁浮實驗中心等6個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今年1月初,軌道交通車輛系統集成國傢工程實驗室、高速磁浮實驗中心、高速磁浮試制中心、中車工業雲平臺、環境風洞綜合實驗室等5個項目正式簽約入駐,瞄準瞭世界軌道交通產業最前沿的技術發展和科研創新方向。3月20日,軌道交通系統集成國傢工程實驗室開工建設,標志著國傢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據介紹,下一步該創新中心還將積極引進德國蒂森克虜伯、西南交大等國內外高端機構,建設科研成果產業化平臺和產業技術合作與轉移中心,輻射帶動世界動車小鎮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化基地。

“新能源”和“大海洋”,“中科系”加快形成新平臺

近年來,“中科系”在青加快集聚,已經形成瞭“兩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園一城”的格局,使我市成為全國中科研發機構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因此,我市正在籌建的兩個中科院系統的“國字號”創新平臺,可謂“水到渠成”。

2017年10月,中科院確定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牽頭,集聚中科院內外能源領域優勢資源,共建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推進潔凈能源領域的重大成果產出和新動能培育,重點為國傢、區域提供系統能源解決方案。據瞭解,目前中科院為配合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建設,已啟動實施瞭潔凈能源先導專項,以打造國傢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體系為目標,推動能源技術和產業創新。我市也將借此契機佈局能源產業,打造一批科技產業示范基地,包括啟動建設嶗山新能源產業示范園、董傢口高端能源化工與新材料產業園、平度生物天然氣產業化基地、古鎮口軍民融合產業化基地等,培育2-3個產值超百億的新興產業。

另外一個正在籌建的創新平臺已經被寫入瞭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那就是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今年1月,中科院批準該中心籌建。該中心將依托“科學”號科考船等國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科院海洋所牽頭,聯合中科院沈自所、大氣所、南海所、上海藥物所等其他12傢研究所共建,實施“智慧海洋”和“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在海洋環境安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洋災害防控等領域進行創新和應用。“這些研究所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代表著國傢水平,他們的合作共建相當於將中科院的國傢戰略科技力量在青島集聚。”海洋所所長王凡告訴記者。未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目標是成為“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的核心力量。

技術交易額近10億元,各類創新平臺形成梯隊

除瞭國傢級重大創新平臺,我市多年來持續引進的高端研發機構、佈局建設的技術研發類創新平臺,以及為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建設的創新服務平臺,已經形成瞭梯隊效應,在島城的創新版圖上星羅棋佈。各類創新平臺聚力創新、服務轉型、運作靈活、大膽探索,充分發揮瞭集聚要素資源、促進成果轉化的重要作用,促進瞭創新資源與產業深度融合,在我市的創新產業鏈上發揮瞭重要的支撐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已引進研發機構48個,形成瞭以12傢中科院研究所、17傢知名高校、12傢大企業和7傢國際機構組成的研發機構群體,涵蓋瞭海洋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儀器儀表、能源技術等專業領域。作為創新要素的源頭,引進機構共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4600多人,累計申請專利1542項,創辦、孵化企業200餘傢,註冊資本近50億元;與青島近千傢企業開展瞭產學研合作,簽訂技術交易合同突破500項,塑膠回收押出機|廢塑膠再生製粒機實現技術交易額近10億元。

全市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圍繞產業技術進步和行業共性技術,建設瞭大批技術研發類創新平臺,主要包括各級重點實驗室174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6傢。其中,國傢重點實驗室8傢、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傢。此外,我市依托重點企業建立瞭48傢海外研發中心,5傢單位與海外機構組建的聯合實驗室被納入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

此外,我市自2013年以來佈局建設瞭14個公共研發平臺和20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截至2017年底,各服務平臺累計對外服務超過10萬次,檢測樣品數6.6萬個,設備累計開機5.9萬小時,服務企業數量1.6萬傢,組織培訓、會議1600餘次。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各服務平臺共申請專利280項,獲得授權91項。

據悉,今後我市將突出產業需求,支持塑膠熱融押出引進機構科研成果本地轉化,引導各類創新平臺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新浪新聞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i284ya82 的頭像
    yai284ya82

    平頭的預購清單

    yai284ya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